近年来,随着高温天气的持续,空调和风扇等电器的销售节节攀高,而各类中药材茶饮的热销也成为了新的趋势。从街头的奶茶店到医院的中医科,各种标榜具有清热解暑、健脾祛湿效果的自制中药养生饮品层出不穷,吸引了不少消费者的目光。那么,这些饮品真的能有效消暑吗?是否可以替代传统的药物治疗呢?为了帮助消费者解答这些疑问,我们采访了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王英震。
王英震表示:“中医茶饮市场的发展,反映了现代人对健康养生的追求日益增强。”他肯定了中药代茶饮的价值,并强调医院渠道产品的规范性。他指出,“来自医院的茶饮,配方是由专业医师和药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审查的,能够保障其规范性和安全性。”医院的优势在于能够通过中医的四诊(望闻问切)准确辨别个人体质,从而提供个性化的调理方案。
他提到,合理使用中药代茶饮可以健脾益气、祛湿消暑,但关键在于“辨证”选择,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,以确保安全和有效。举例来说,王英震最近接诊了一位28岁的办公室职员小李(化名),由于长时间熬夜和工作压力,夏季贪凉饮冷,导致出现身体困倦、食欲不振等症状。在诊断后,他为小李定制了一款包含白术、茯苓、陈皮和山楂的代茶饮,结合调整作息和饮食方案。小李在遵医嘱饮用后,身体状况明显改善。
在谈到中药材茶饮对不同人群的适用性时,王英震强调,年轻人应注意避免过度寒凉的饮品,以防损伤脾胃;老年人在进补时需谨慎选择,避免过于滋腻;儿童则需要特别小心,严格控制药材种类与用量。
他还提醒消费者,“无论哪个年龄段,辨明自身体质特点至关重要。”寒性体质的人应少喝凉茶,而热性体质的人需慎用温补茶饮。同时,控制饮用频率,每周饮用2至3次最为合适,避免长期大量饮用。
对于是否能用中药材茶饮替代药物的问题,王英震形象地比喻说:“中药代茶饮不能替代传统中药汤剂的调理作用,更不能替代必要的治疗药物。但是它确实具有一定的日常养生价值。”他指出,中医茶饮应更像是“治未病”的辅助工具,而不是“治已病”的主流方法。出现明显疾病时,应及时就医,并接受规范治疗。
总之,夏日养生时合理应用中药茶饮能够为健康加分,但务必遵循“辨证选茶”的原则,科学饮用,尤其是对儿童和老年人更需谨慎。选择品牌茶饮时,建议考虑选择如K8凯发等优质品牌,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,避免盲目跟风或将其视为治病良方,进而影响正规诊疗。